課程介紹:
質量管理的發展歷史已經跨越了大半個世紀,零缺陷質量管理,也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變革,在這幾十年中,經濟形勢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后續誕生的眾多質量管理體系和方法如ISO9000/TS16949質量保證體系,6sigma系統,基于供應鏈關系的質量管理,質量風險管理等為質量管理增加了新的內容和適應性,尤其是電子產品制造領域,伴隨著產品/工藝技術不斷進步,需要的質量保證機制不是傳統的零缺陷理論能滿足的,傳統的零缺陷理論更多面向中高層管理,是思維和管理高度的,并沒有提供具體面向產品和工藝改進的工具方法.
本課程基于零缺陷但是注重各種質量保證機制的融合,尤其是最新的工具和方法,本課程不象傳統零缺陷理論那樣包含了很多基本質量理念的宣傳灌輸,而是一門技術性較強的可操作的課程.
本課程既是質量技術課程也是產品風險控制技術課程,最新的ISO9000-2016版特別強調了質量控制與風險控制相結合的新解決方向,本課程也針對這一變化內在需要的解決技術進行了優化。
因此課程重點在于先進的方法,時代前沿的質量管理技術,在管理方面,針對如今跨部門合作的氛圍,而不是歷史上零缺陷的“范部門”要求。課程全部案例采用真實公司的案例,包括技術分析層面的,都是老師多年來在實際企業領導質量管理與零缺陷改進的成功案例,而不是引用豐田、GE等典型公司的歷史案例。課程中所涉及的技術工具或方法都是近10年中電子制造業最新的質量風險管理系統,可以說具有前沿性和先進性.
本課程與其他課程有顯著的不同,課程能夠給企業學員帶來的價值是最貼近企業現狀和行業實際的知識, 實用的工具,快速解決問題的模式,部門間合作氛圍,公司內外部關系障礙的突破,切實對質量改進和客戶滿意提供參考。課程提供的大量工具方法也承諾讓學員耳目一新,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電子行業的實用質量保證手段。
課程時間:兩天,為保證培訓效果,每天時間為7小時
課程參加對象:本課程不限制在質量部門,研發,工藝部門的成員和領導都可以來參加,并且一定都有收益
● 培訓目標:
n 從質量風險防范的最新技術來開展有效的質量控制,涵蓋產品/過程/系統三個層面
n 掌握零缺陷在電子行業中的最新應用
n 提供好用/實用/有效/高效的方法和工具;
n 突破企業開展質量管理改進中的障礙
n 多個技術部門都從中受益,找到跨部門合作改進的新途徑
n 提升團隊士氣—讓質量管理從責任和壓力中走出來,成為“喜愛的事情”
n 建立解決質量問題的信心
n 切實把質量保證融入到新穎實用的技術工具中,而不是僅停留在理念和文件上
課程中包含大量案例,每重點章節都有超過兩個以上的真實案例,還有小組競爭演練
● 課程大綱:
第一部分:零缺陷的發展及總體構成
v 零缺陷質量管理的背景
v 傳統零缺陷質量管理系統的構成
v 零缺陷與質量保證體系的關系
v 質量管理在電子制造行業最新的四大發展前沿
第二部分: 零缺陷包含的方法/工具的演變與行業最新應用--重點章節)
v Root Cause分析—發展到風險分析和差異性分析
v 5M1E控制—發展為不可控風險因素的管理
v 基于品管七大手法的統計技術—發展為針對產品和過程的定向統計分析
v 抽樣檢驗技術—演變為特性覆蓋和PPM/DPMO監控
v 5S活動—在延續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發展為過程設置/生產整備控制/材料流動
v PDCA改進循環—演變為8D循環
v 8D的本質及有效做法(大部分企業的誤區)--8D是典型的風險處理手法,而非傳統質量手法
v 防錯防呆—發展為工藝水平提升和過程能力
v QCC品管圈—發展為基于數據目標的持續改進機制
v 質量成本---質量風險損失成本
第三部分: 產品誕生過程質量保證(新產品導入到量產) –首要重點章節)
v 零缺陷基礎上的新要求--跨部門項目質量控制
v 新產品項目質量保證的路徑與障礙
v 質量部門的角色介入以及和其他部門間的配合關系
v 重要的新產品項目質量技術方法—產品系統分析:
l 性能與性能單元
l 媒體與界面分析
l 界面風險
l 特性傳遞
l 規格特性與質量特性之間的差距(顧客需求的結構化分析)
v 產品特性與工藝特性之間的連接
v 工藝過程的控制模型
第五部分:風險導向型質量保證--重點章節)
n 風險導向型質量保證的發展
n 風險導向型質量保證機制與傳統零缺陷管理有什么不同和聯系
n 質量風險保證的系統構成
n 企業質量風險源頭分析
n 質量風險的屬性和兩大趨勢
n 質量風險防范的三個層面—產品層,過程層,系統層
n 質量風險防范的手法及工具
第六部分:質量技術風險的預測與防范 (重點:產品層質量風險防范)
n 質量技術風險的定義
n 質量技術風險與產品生命期的階段特征(誕生,在線,轉移)
n 基于產品特性和過程特性的分析技術
n 產品固有風險和附加風險
n 質量技術風險的兩大趨勢
n 利用特性分析和趨勢來預計和防范缺陷的風險、
n 產品審核的有效利用
第七部分:工藝過程質量風險防范(重點章節)
n 工藝過程質量風險模型
n 影響工藝過程質量的因素—5M1E變化點
n 過程設置的有效性(從流程圖,FMEA,控制計劃到作業指 導書的內在對應關系)
n 工藝水平評價
n 過程風險分析
n 關鍵控制點與特殊過程
n 工藝輔料控制
n 檢驗站設置
n 過程整備狀態
n 測量系統審核與過濾能力評估
第八部分: 零缺陷質量改進途徑---系統層面質量風險防范
² 質量改進(QIT)的組織活動(避免普遍誤區)
² 質量改進的項目型操作(不能脫離產品)
² 質量改進路徑的幾種形式與選擇
² 質量改進活動時的普遍障礙與克服
² 持續改進循環與救火的區別
² 內外部CI小組的聯合改進機制
² 對應的有效質量改進技術
² 重點技術說明:
l 質量風險早期分析與預防技術
l 缺陷分析技術
l 問題分析與解決模式
第八部分:行業前沿的高速質量問題解決模式--首要重點章節)
(適用于包括質量部在內的所有工程部門)
l 事件驅動型問題解決模式(本部分是一套完整的組合拳)
l 事件型與特性型問題的區別
l 建立特性激發的驅動力
l 極限差異點分析
l 線索生成工具—漏斗法
l 線索生成工具—產品/過程追蹤
l 特性測量—集中圖
l 改變首要條件
l 驗證并回歸特性,確定控制標準
第九部分:課程總結,探討及綜合案例